以下是工業 CT 操作細節的描述:
前期準備
開啟設備前需完成多項基礎性核查:確認設備電源及線路連接穩固無松動,各部件外觀無明顯物理損傷;依據待檢工件特性(材質、尺寸、密度)選擇合適的射線源(如微焦點X射線管)與探測器組合,并安裝相應濾片以優化成像質量;同時準備專用夾具或樣品臺,用于精準固定工件位置。操作人員需穿戴鉛防護服、劑量計等輻射防護裝備,嚴守輻射安全規范。?
工件裝夾與定位
將工件置于旋轉載物臺上時,需通過激光定位裝置或視覺輔助系統調整其姿態,使被檢測區域中心與設備坐標系原點重合,必要時使用精密墊片校正高度差。對于異形或易變形工件,需采用定制夾具或低熔點合金進行輔助固定,避免掃描過程中發生位移。此環節直接影響圖像重建的精度,需反復驗證工件穩定性。
掃描參數設置
根據檢測需求設定關鍵參數:管電壓決定穿透能力,高致密材料需提高電壓;管電流影響圖像對比度,細微缺陷檢測需增大電流提升信噪比。選擇錐束或扇束掃描模式,前者適合大體積工件快速掃描,后者分辨率更高但耗時較長。層析掃描需設置層間距,通常小于層厚的75%以避免切片間信息丟失。復雜結構可采用螺旋掃描或動態聚焦技術增強細節捕捉能力。
掃描執行與監控
啟動掃描后實時監測輻射劑量率、溫度及設備運行狀態,觀察預覽圖像判斷是否存在運動偽影或射束硬化現象。若發現異常立即暫停,重新校準工件位置或調整參數。多視角掃描可通過合成孔徑技術提升數據完整性,大型工件可分段掃描后拼接重組。
數據處理與分析
原始投影數據經校正(偏移場、暗電流)后進行三維重建,算法可選濾波反投影或代數迭代法,后者對稀疏數據重構效果更佳。重建后的體素數據可進行可視化處理,通過調節窗寬窗位突出特定密度差異,運用閾值分割提取缺陷特征。高級分析包括孔隙率統計、纖維取向分析及有限元仿真對接,需結合專業軟件實現自動化判讀。
結果輸出與報告
最終生成二維斷層圖像、三維渲染模型及定量分析報告,標注關鍵尺寸、缺陷位置與等級評定。數據存儲采用DICOM或專有格式,支持云端協同評審。定期維護包括探測器校準、球管老化測試及機械傳動部件潤滑,確保設備性能穩定。
整個操作流程需嚴格遵循輻射安全防護規范,操作人員須經專業培訓并取得資質認證。從工件裝夾到數據分析的每個環節均需細致把控,才能充分發揮工業CT在無損檢測領域的技術優勢。